06-13
2023
寺庙石牌楼的造型特点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但在外形设计上都充满了现代元素。门有门牌,门牌有门额,门额上有楹联,楹联所感人心,门额的线条简练而不失庄重大气,字体清秀而不失华贵。沿着门牌步入寺院,人们会惊叹于这种华丽精美的建筑艺术。
徽州石雕牌坊
石坊造型徽州石坊的造型有二柱三楼式、四柱三楼或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及立体“口”字形,其造型有别于北方木牌楼,在各部件尺度上亦与《牌楼算例》有所不同。石坊诸多方面引用徽派古民居地方做法,反映徽州匠师的传统工艺。
徽州石雕牌坊图片
(3)四柱冲天式。这种造型是棂星门的进一步发展,开间较五楼坊稍有增大,在造型与细部处理上比五楼坊简化,庄重巍峨。此类型的牌坊在明代末期出现,并成为清代石坊的主要式样。(4)立体“口”字形。上面几种牌坊都注重横轴线对称布置,为一字形横列。明末出现了以纵横轴布置的立体“口”字形牌坊,如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歙县丰口进士坊,其平面呈方形,似四柱石亭,从四侧观之均为二柱三楼式石坊。还有徽城镇内明万历年间建的许国石坊,这是丰口进士坊的进一步发展,正立面采用两排四柱冲天坊组合而成,侧立面为两排二柱冲天式。
古石雕牌坊
柱底采用营脚榫插在台座上,为维持横向稳定,柱子根部还置有靠背石。靠背石的造型早期做成“雕日月卷象鼻格浆腿”,明中叶在明间柱采用石狮,因蹲狮式不利于支撑柱子,故有的石坊将蹲狮设计成倒立状,使尾部达到一定高度来支撑柱子。清代又简化成石板靠背,明间中柱前后两面安装靠背石,次间柱以前、后、外三面安装靠背石。(2)石柱。石柱截面都是方形,且多为抹角方形,也有少数为讹角形。柱子的高径比近似宋《营造法式》之比例,约为10∶1。为求稳定,两根边柱有收分与侧脚。
古代石雕牌坊图
(3)梁枋。早期梁枋多为矩形,因额枋为主要承重梁,为加大断面略呈琴面。明末盛行月梁。中额枋的截面制成特异的“T”形,上宽下窄,这一做法使枋增加了坐斗进深,扩大了受力面积,额枋本身也显得较为精致。因石材属易断脆性材料,故在受剪切弱点之梁端装有雀替,雀替形制几乎与木构无异。明中叶前用丁头栱,富有装饰性。额枋在明间设上下两道,并于额枋下相应处镶有两道字匾平板。梁枋等构件与柱子连接,柱上为凹榫槽,梁枋为凸卯,其榫卯内用金属楔片锢紧,并用桐油灰嵌缝,以防雨水灌注侵蚀。在柱与额枋交接处采用外箍头将柱向内箍紧,以防柱内侧枋板外挤。
仿古石牌坊
(4)楼面。楼面之举折作平缓曲线,四角起翘。清代楼面坡度极平,且不易下滑。屋脊兽吻多采用鳌鱼,鱼尾卷曲向内,这一做法同民居的脊饰一致。石坊多施斗拱,斗栱由早期分块拼装演变成整体雕凿,至清代刻意简化成偷心栱板,形成斜撑栱来承托屋面板,不仅减少了接缝又省工省料,使结构更为坚固。这些构件的装置,一方面从装饰考虑使石坊显得玲珑剔透,另一方面镂空部分既减轻了上部荷载,又减小了风的阻力,达到结构合理与外形美观的协调统一,堪称石坊设计绝妙之笔。
石牌坊雕刻
(5)雕刻。因石坊是装饰性很强而带“旌表”性质的建筑物,绝大部分都雕有精美的图案与文字,图案多为花卉、飞禽走兽、龙飞凤舞,姿态各异,这些多施于梁枋与雀替部位,柱上还多琢云纹、锁纹浅浮雕,在技法上采用高浮雕与圆雕结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