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佛像,是用石头雕刻的佛像的总称。石雕佛像和佛教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石雕佛像表达对佛的敬仰和尊重。
石雕佛像有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三种形式都让佛像文化得以广为流传,分别是:在岩石墙上雕刻出石崖,在洞穴壁上雕刻出佛像,这两种都是依托本身地理位置所加工而成的佛像雕塑。此外,大中小型的线条雕刻,薄壁雕刻(浮雕),圆雕,沉雕等等使用单块或者多块石头塑形,也为一类。如果说前两种是天然场所雕刻,把佛像和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后者艺术为人工艺术,通过人,创造出景观,在可移动性方面,后者明显有极大的优势,这种我们也成为单独或者独立佛像。
石雕佛像在东方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地都有发现,最早的石雕佛像雕塑为公元1世纪,那个时代是古印度人最先制造的。居记载,在印度西北部(现在的巴基斯坦)的犍陀罗地区,首先创建了石佛像,它使用蓝黑色片岩加工而成,也称为片岩石雕,至今白瓦沙博物馆仍有2-3世纪时期的片岩佛像,这种佛像在当时也传入了希腊和罗马,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类似的佛像雕塑。
后来,古代印度石雕佛像开始采用当地的红砂岩(曼陀罗石)进行加工,这样的传统的石雕佛像一直持续到五世纪。除了古印度的北部地区,在印度南部阿玛拉巴蒂地区,在二和四世纪,加工了许多充满活力的大理石雕像。印度石矿非常丰富,这些石料加工出来的佛像在后来流传到了东方,东南亚,中亚和中东地区,所以印度佛像文化就这么被推广开来了。
在阿富汗,大约在5世纪时期,这里建造两座分别高53公尺和38公尺巴米安洞窟的大石佛像,但两者均在2001年被塔利班政府摧毁并丢失。中亚地区由于缺乏优质的石头而很少有大型的石雕佛像,所以这个地区是受佛教影响非常小的地区,根据中亚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佛像文化对佛教的推广作用是非常大的。东南亚地区因为距离古印度太过遥远,只有为数不多的古佛像存在,其中以7至11世纪的古普塔式石佛和8至9世纪的爪哇的婆罗浮屠遗址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