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有牌坊甚多,见之于寺庙、园林、衙署、陵墓前和街道巷口以及桥头、店铺门面等处,现今大部分牌坊虽无存,但从现存的明十三陵牌坊、成贤街牌坊以及颐和园、北海、雍和宫等处牌坊中,尚可看出北京牌坊遗风。
冲天式古牌坊
位于昌平县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其神道上立有一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大型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十三陵陵园主神道上最南端的建筑。牌坊面阔28.86米,中间楼高14米,可说是帝王陵园的标志。十三陵石牌坊以清一色的汉白玉石雕制而成,给人以一种神圣、肃穆之感。五间庑殿顶式的正楼、次楼和四间歇山式夹楼,以及两间庑殿式边楼,高低错落,和谐有致;夹杆石上雕刻的麒麟、狮、龙等吉祥兽,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牌坊的额枋上刻出彩画图案(当年曾涂有色彩)。十三陵石牌坊规模雄伟,制作精细,端庄沉稳中带飘逸之感,华丽精美中无庸俗之态,是皇家所用石牌坊中的代表作品。
北京安定门内的成贤街目前尚保留有四座木牌坊。街的东西入口各一座,额书“成贤街”,是典型的街坊牌楼。国子监位于街的中部,大门之外有两座东西相向而立的牌坊,额书“国子监”,示意此地为最高学府。四座牌楼的形制、体量相同,均为一间二柱三楼的冲天柱形式。牌坊的宽度随街宽而定,两柱下部包以夹杆石,外束以铁箍,用来固定柱之根基。两柱之间随面阔置大小额枋,两额枋之间置花板,中为题额处。柱上端套瓦筒,以防雨淋水浸,尚有宋“乌头门”遗风。额枋之上五踩斗栱共七攒,再上为灰瓦歇山顶,是为正楼。两柱之外又设边楼,边楼外侧各有一柱,上为冲天柱,下为垂花(即不落地的悬柱),其作用是在道路较狭窄的地方只能设两柱牌楼时,两侧加出悬柱,既不妨碍行人过往,又增加了牌楼上部的宽度。中柱两侧各以两根戗木支撑,檐楼与小额枋之间又以铁挺钩相撑。
仿古石雕牌坊
在木牌坊中,用于店铺门面的牌坊应属牌坊中的特殊一例。这种牌坊旧时设在店铺门脸之上,高出屋顶,起着装饰作用。这种牌坊的面阔随门面的面阔而定,间数多为二间或三间,而且以冲天柱牌坊形式为多,亦有带檐楼而无冲天柱的,视为等级较高的铺面牌坊。由于旧时北京店铺多以牌坊装饰,且一条街道连成一片,因此店铺牌坊不仅有极好的装饰作用,也成为北京店铺的一种标志。
石牌坊
国子监门前牌坊
北京的古牌坊很多北京本地人都没有深入了解,这是非常遗憾的事,艺术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弘扬,希望这些牌坊的美碑更多人发现,让这些美丽的雕刻技艺得以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