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街镇位于永吉县的北部,南距吉林市35公里,是当年商贾云集的地方,为旧布占泰大贝勒所居的故所,是一个古老的满族发祥地。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乌拉古城设立打牲衙门,负责向皇家供奉东北特产,曾有“乌拉城远迎长白,近绕松江乃三省通衢”的赞誉。
“后府”位于乌拉街镇东北隅,始建人赵云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任打牲乌拉总管,“后府”用时三年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成,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后府”在当年衙署府邸中规模最大,建筑考究,气派壮观,因镇内还有“东府”“前府”,是建造人居住之地,又兼居“两衙署”之后,故得名“后府”。
据史料记载:“后府”飞檐雕壁,柱头、墙角都嵌以精美别致的砖石雕刻,室内炕沿用水晶玉石制作,内有金鱼浮动……现“后府”仅存正房和一栋西厢房,其他地方历经战乱,文革,现已不复存在,其建造品质及精美的砖石雕刻在吉林传统民居中十分罕见。“后府”采用的是满族传统民居造型和风格,整个结构为青砖硬石构建而成,气势雄浑,色彩古朴,与东北地区地貌结合的非常契合,其砖雕和石刻技艺精美,造型灵动,很难想象在当时的东北有这样的雕刻图案,堪称一绝。整个建筑既可以展示当时乌拉居民的生活状况,也可以反映一百多年前满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信仰,是值得一览的地方。
乌拉街镇的满族民居大部分是三合院,而据记载“后府”是二进的四合院,正房居中,东西两侧设有厢房,院落宽大,采光充足,由二门分成内外两个院落,内院主要是家人活动的区域,外院厢房主要用于佣人居住和贮存粮食及杂物。正房面阔五间,位于西端的西屋为上屋,占两个开间,是主人居住和祭祖先的地方,在西墙和北墙的上端设有祭祖的神龛(蒙架子),火炕采用满族的传统形式(俗称“万字炕”)。这种西屋占两个开间的隆重做法在满族民居中并不多见。
正房外形尺度高大,屋面坡度较陡,采用小青瓦作仰瓦屋面,两侧采用两条合瓦压边的做法,加上滚脊式硬山墙使建筑的屋顶部分更稳重而富于变化。博风端部的砖雕十分精美且保存完整,一侧为“琴、棋、书、画”,另一侧为富贵图。 “枕头花”砖雕也很精细,但大多已损坏。 “腰花”是吉林传统民居的一大特点,“后府”正房的“腰花”是一幅双喜花篮图,尺寸很大,大约有1.5米见方,堪称一绝。两侧山墙上“腰花”的花卉图案略有不同,每个都分成十六块进行拼装,无明显缝隙。
墙面的磨砖对缝品质很好,正房前廊两侧脚子墙迎风石采用汉白玉的浮雕,中部有龙和麒麟的高浮雕,上部有花卉和“琴、棋、书、画”等图案。柱下有鼓形的汉白玉柱础,木柱直径为30厘米,上部有透雕燕尾,接柁上有吉祥图案的木刻。
两侧厢房也是五开间,有前廊,尺寸比正房小,高度比正房矮,台基的标高也比正房低,柱体结构采用底部石,上部木的结构,这样的建筑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防虫蚁,砖雕和石雕也较正房简单。
“后府”现在仅存的正房与西厢房的墀头、山花、廊心门和搏风处,雕刻有大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的砖雕和石刻。其中,砖雕主要分布在墀头的(盘头和垫花)、山花、搏风和廊心门门额处,石刻则主要分布在墀头的下碱和柱础部分。
整个“后府”建筑群是当时乌拉古城衙署建筑中的最高代表,其建造品质、材料的选择及细部的处理都代表吉林满族民居的最高水准。在寓意方面,大量的采用“福”“梅”“兰”“竹”“松”等内容代表吉祥的寓意。“福”最明显的体现与建筑大量的雕刻“蝙蝠”,比如檐口,墀头,柱头,斗拱,石梁等处。
乌拉街的兴起和衰败源于清政府的兴亡,而“后府”在百余年以后的今天,以不复荣耀,断垣残壁之下,石浮雕和砖雕艺术依然存在,是我们现在乃至以后,深研满族历史和文化重要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精髓艺术以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