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寺庙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一般都是用来封四祖宗,供奉神明的地方。当然对于当代的我们,也是不例外的,不管是哪个城市哪个小地方,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寺庙,而寺庙中,大部分都是用来供奉神明,逢年过节,人们都将会前去拜拜,保佑平安。那么在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一座寺庙古建中,大部分都是用石材和木材来装饰的,其中石雕建筑是最为广见的还是以石雕为主,那么主要是什么样的建筑呢?
一、寺庙的山门——石雕门牌坊
当我们前去一座寺庙的时候,最为明显的当然就是入口处的石雕门牌坊了,而石牌坊上会雕刻着寺院的别名,来吸引五湖四海的香客们。这座山门一般会运用各种石材来进行雕刻,从而建造出一座雕刻、绘画、匾联集一体的石雕门牌坊。在中国传统的石雕中,每一桌石雕门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它运用了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
二、寺庙的柱子——石雕龙柱
庙宇石雕龙柱在宫庙中的作用;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中,龙是常见符号,建立在屋顶、梁间、墙头、柱身和御路之上,为宫庙建筑带来许多威仪和气势,将建筑烘托得仙气盎然。其中作为主要承重的柱子以龙环饰。
三、寺庙护栏——石雕栏杆
寺庙石雕栏杆实际上有很多的用处,是寺庙石雕中非常特别的一种石雕种类,栏杆集合了石雕的美观,装饰,防护,安全等多种作用的意义的一种石雕的加工方式,一般来说,寺庙中的栏杆也是具有以上的那些属性的,不过在艺术层次的体现上,和其他地方的石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的。
古代时期福建的寺庙雕塑佛像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大体上古代时期福建的寺庙雕塑佛像的制作按大小可以分为二类:
(一)私供佛像:一般供于家中或者私人场所。
多使用木雕为原材料,需要经过工匠细心选木,福建一带常用的有龙眼木,香樟木,檀香,红豆杉。由匠师对原木进行脱水脱油处理,拉锯等大型工具打形,再慢慢雕刻削形至最后完工,古代时期没有砂纸等等磨光工具,所以成品木雕都是工匠一刀一刀凿出来,且具有漂亮顺畅的刀痕纹路。至于流畅程度,就取决于工匠的雕刻水平了。有时仅仅区别平痕,佛像的收藏价值就有了天大的差别。
(二)公供佛像:一般供于寺庙佛堂等公共朝拜场所。
多使用泥塑为原材料,且从开基到最后开光都有一套严格的讲究。福建地区的礼节需要通过投“杯”来向神明询问开基的日期,时辰,以及择土的位置。(使用那个位置的泥土为神明塑金身)大流程确定后,使用原木或者绳草捆扎金身骨架。也有使用堆砌法起架。然后使用择土后的泥土材料混合纸浆,细稻草丝雕塑。在投“杯”后按流程进行金身雕塑塑造,待完成后对雕塑进行脱水。再进行细节修补,最后上过黄土层,纸浆层。增强雕塑金身的韧性,有着保护壳的作用。结束步骤则是对雕塑外表进行漆线雕,贴金,上色上光。这样流程下的雕塑,牢固性和保存性极好,也是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的原因。
我国寺庙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建筑造型,它的主要建筑材料用的大部分是各类花岗岩石料,例如:青石,汉白玉等常见的石料。而这些石材料上会雕刻着千奇百异的石雕雕刻。一座寺庙古建,几乎汇集了所有的石雕雕刻手艺。除了功用上的分类外,石雕也可以从创作技法上来划分,主要有圆雕、浮雕、线雕和影雕等几大类。
圆雕也就是立体雕刻,一般没有背景,可以从四面八方去欣赏。圆雕形象千差万别,雕刻手法和程序也各不相同。根据所雕刻形象各部位的比例画出大体的轮廓,将轮廓线以外的多余部分凿去。然后把外形打造出来,将细部线条全部勾画出来,并将细部雕凿清楚,再将需要修理的地方修整干净。 圆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石雕技法。
浮雕是介于绘画与圆雕之间的一种雕刻,也可以说是一种压缩了的圆雕。一般都以背景为依托,是主题与背景溶为一体的雕刻。雕刻前一般先要将图案画出来,然后再在石料上雕刻。
线雕用铁笔在石板上画的工笔画。线雕是绘画与雕刻的的结合,它靠光影产生,以光代笔,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一般情况下,线雕需要先将图案画出来而后再雕刻,但技艺高超的雕刻大师往往不需要画图,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雕刻起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