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石雕佛像都有不同,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佛像的不同的地方和自己的特色,这主要是文化的融合,甚至到现在,藏传佛教和中土的佛像差异性越来越大,还有印度的佛像,缅甸的佛像,太过的佛像,马来西亚的佛像等等,都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历代的佛像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其特点:
秦汉三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佛像只有雏形,当时中国还是比较强大的,对于外来的教义是处于非常抵触的情怀。所以这个时期的佛像非常少,大多是青铜铸件,石雕佛像大多是螺纹臀发,耳朵非常大,身披僧衣,结佛手印。基本上涵盖了佛像所有的元素,但是眼睛方面大多是只有其形,所以一般都是闭着眼睛的。
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佛像发展的非常迅速,因为鲜卑人生活的地方靠近古印度和中国,所以两边的文化都对鲜卑人产生着影响,而南朝也因为北人的强盛,慢慢的对佛文化产生了兴趣,甚至梁朝的一个皇帝三次要出家,这是一个佛文化非常盛行的年代,这个时期的石雕佛像从浮雕,线雕,沉雕,圆雕,各种加工方式都被熟练的被雕刻人运用,并且各大石窟开始建立。
隋唐时期:这个时期是石雕发展非常迅猛的时期,也是石雕佛像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非常开化的时期,甚至帝王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而佛教的无国界更是人们来往沟通的一种非常好的共同话题。
这个时期,石雕佛像的样貌进一步的完善,一般的佛像多了佛珠这一类饰品,衣着方面穿的是唐朝的奢华的唐衫,不在是简单的佛衣,在底座方面,开始有了莲花底座,和正方形的底座,这是石雕佛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改变。所以我们看到的唐朝的佛像大多是清晰可见的螺纹臀发,眼睛微闭,身穿奢华的唐衫,脖子上带着一串非常长的佛珠,手结法印。这是典型的中式佛像的一种雕刻方式,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样式,比如有更贴近古印度的佛教的佛像,衣服半披在身上,露出半边胸脯,并且一般这样的佛像做做的比较丰满,骨瘦如柴的佛像大部分是罗汉。还有比较奇特的是把佛像的腰故意做的很细,这也是一种唐朝人的审美观的体现。
唐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少许使用花岗石加工出来的佛像,但是因为工具的原因,大部分的佛像都雕刻的非常抽象,只能依稀简单眼睛鼻子,耳朵也是非常的大,甚至有的佛像把耳朵和面部连在了一起。这都是雕刻技术不成熟所导致的。
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石雕佛像变化是非常多的,主要原因有很多种,比如金,辽和宋的佛教文化的差异,然后三个国家在不断的纷争过程中不断的吸取佛教的不同,比如蒙古人入主中原,蒙古人对于汉人的轻蔑,让汉人对佛文化寄寓更多的感情。而蒙古本身也具有自己的佛教文化,这些文化和汉文化的佛教文化相融合。然后佛像甚至形态也发生了改变,最常见的就是宋代的观音从男性变成了女性。这种报身像的改变,让观音成为了中华民族非常独特的一种佛像。
宋朝开始,人们对于佛像的喜爱从博爱到了专一,特别喜欢观音菩萨,而观音也在这个时期慢慢的成为了中国人佛像的代表,一般来说,观音呈休憩态,一腿屈盘,一腿下垂,这是游戏观音的造型,坐于蒲团和莲花座上,造型极为优美生动。宝冠雕饰华丽繁复,冠带自然从双肩下垂,帔帛曲折反复,大裙的纹褶也极生动写实,富有立体感,观音俨然为人间雍容华贵之女性。
这一时期的石雕佛像更注重心理的刻画,从佛像的内心来雕刻出石雕佛像本该有的面容和神态,当然,在眼神加工方面,还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佛像加工开始走向了一个非常时期,人们常年的对佛像的雕刻然后这个时期的人大致的了解了佛像的构成,形态,所以慢慢的,人们对佛像的五官,身上的衣服,配饰,底座都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游刃有余的加工出比较满意的效果。
最明显的是清朝后期的青田石和和田玉的佛像,已经雕刻的非常精致了,与现代雕刻品非常的接近了。这个主要原因是常年对佛像雕刻的总结,让人们对于雕刻有了更高的追求,并且在明清后期,铁器的发范围使用,也是人们对于石雕加工有了更大突破的保证。
这个时期的佛像,主要体现在花纹,纹路的雕刻,特别是衣服和身体之间部分采用明暗的手法来进行加工,还有镂空的部分,采用打磨的方式把镂空部分打磨细腻。
这个时期的佛像加工过程开始细化,以前加工都是一个人按照一个雕刻品都是在手里雕刻完成,但是清朝后期,石雕佛像的加工会有一个人专门进行石料的粗开坯,然后在由一个人进行粗磨,最后慢慢的细磨,这个是石雕工业分工的雏形。
这个时期的佛像更多的是采用前人所遗留的东西,闭关锁国导致的不是发展,而是敝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