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寺庙,放眼过去都是莲花的形象,不仅在池塘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各种寺庙建筑上都依附有莲花造型。佛像的采用莲花底座的更是常态,像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和“西方三圣”之首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颇爱莲花座,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密切观音及特殊意义。
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又能保持自身的整洁这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再者,佛教源自于印度,印度地区的气候炎热,荷花便是在那最炎热的时候盛开,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莲花自然是被推崇的对象,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能力水平,对于每一样东西也都有自己的心理价位。一件石雕石灯,认为应该七八百块,但卖家报价个两三千就会觉得这种东西超级贵。石雕这种东西,以现在的消费市场上来看,属于一种轻奢品。所谓轻奢品就是指不至于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却比普通的东西价格要高,品质更高。比如一套家用的小花盆,市面上几块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个,但是如果要石头的花钵,则要几百甚至是上千块。但毫无疑问的是,石头的花钵质感更好,保存年限更久,更牢固。由此可见,在选用一些物品时,家庭这种主体更倾向于实用性。同理,大部分工厂、企业也是如此。那为何宗教寺院、祠堂却偏爱这种石制品呢?
我们常讲到宗教文化多么丰富、多么高深,这些东西不是靠几本史书记载出的,而是通过一件件石头作品一代代传递下来,宗教文化也是一种石文化。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不随朝代的变更而消失或者出现,而是带着历朝历代的印记一直向前发展。如何才能有效记载下这些信息,靠的就是放置千百年,仍能保持其基本原貌的天然石材制品。
无论是农村宗祠还是宗教寺院,他们成立的之处绝对不是某个人或组织的一时兴起。宗教寺院的设立是要经过国家宗教管理局审批备案的,每一座寺院是国家认可的,是带着宏远的目标,带着宣扬佛法的伟大愿景去建设的。基于购买能力及香火钱的限制,有时可能不能使用很好的东西,但是在这种千年不腐的石材用品上,从来都不会含糊。佛教弟子的日子过得相对清贫、简单,日常的开支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也不会像世俗的众生一样寻欢作乐,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不会存在额外的费用。因此,只要省吃俭用,香火钱不断,再加上偶尔有人发发善心,捐献一些,寺庙应有的石雕制品也能准备齐全。
寺院喜欢不是因为他们贵,要标新立异,而是却能发挥出其很大的价值;平常百姓觉得贵不去消费,是因为认为其不值,总有一种“不如…好呢”的想法。现在寺院摆置的石雕摆件一般有石灯、石塔以及栽种盆栽的石材花钵,再比如门口的石狮子、石雕大象,山脚下的入口山门,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石制品,这些都是为了让百年甚至千年以后的后人看到如今的人们为寺院作出的贡献。
文化是一代代人们通过记录,再不断传承、不断理解,再不断记录而形成的,佛教文化的传播就是需要像石头这种久经历史变迁也不会明显变化的载体进行。所以那些农村宗祠建设的初衷与佛教寺院相仿,因此对于石雕的需求理由也是大同小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