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祖祠宗庙的石雕,肯定缺不了斗拱和雀替。斗拱,又叫做铺作,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石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在屋檐下错落有致,其仿佛一朵朵绽放盛开的花朵,既是建筑中实用的结构,又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美学设计与智慧。而雀替,是清朝建筑行业的说法,在宋代称“角替”。传统建筑上是在梁与柱、枋与柱的交接处,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在石制建筑中,雀替用在柱间的挂落下,为纯装饰性构件。雀替一般有浮雕和透雕,雕刻图案常见的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
宗祠祠堂
潮汕祖祠宗庙的各类石雕中,石雕石柱是非常显眼的一种建筑石雕。前文,本站已与大家略述过一二,大致有各类龙柱、文化柱、花鸟柱、植物柱等等。石柱的雕刻内容千变万化,可以将每个地方的特色文化都充分地融入进去。一般来讲,一座祖庙的龙柱雕刻的工艺越精细,用材越大,说明这座建筑物的整体定位就越高。因为龙柱的位置一般都是正门,是这座祠堂对外的形象,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外界对于家族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族内人士的自信。
祠堂石柱子
石栏杆在潮汕祖祠宗庙内,也基本算是标配了。石栏杆最初是基于安全防护的需要,在不同高度落差的地方,围上一层防护栏,保护来往行人的安全。而随着石材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石栏杆已然不只是防护的作用。石栏杆一般由望柱、扶手、栏板、花托、地伏等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则都被人们加以创作,用以更好的表达一种思想,传递文化。潮汕地区的石栏杆栏板常见到的就是传递儒家核心思想的一些图案,望柱柱头常见的则是祥云图案,同时花鸟植被也常见于石栏杆的雕刻图案中。雕刻时,一般采用的浮雕的形式,这样雕刻出来的图案才可以在十几乃至几十年之后仍然清晰可辨,风韵犹存。
寺庙石栏杆
石门、石窗在潮汕宗祠祖庙内也十分常用。石门造型一般为方形,进门之后通常是一个大院子,也有人称之为天井。石门的制作对于尺寸的要求十分严厉,必须参照鲁班尺的红字刻度进行加工,这样的数字在人们看来才是吉祥的,才能荫佑子孙后代。石门上通常会雕刻上一副对联,有些是歌颂祖先圣贤功绩的,也有些是缅怀祖辈,激励后辈或是寄予美好祝愿的楹联。石窗,相对石制门来说虽然从规格上小了不少,但其雕刻图案内容却丰富多彩。雕刻技艺也涵盖了影雕、线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充分地表达了宗祠的立意。
镂空石窗
门口石雕摆件在潮汕祖祠宗庙内,就比较多样化了。如门口的石雕大象、石狮子、石麒麟,等这些中国传统古建筑常见的家宅石雕动物摆件,以及诸如门当石鼓、屏风、照壁、石灯等各种石雕摆件。
石雕麒麟